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高端访谈 > 正文

盖瑞尔·里斯:对中国汽车业有信心

英国著名汽车行业专家 盖瑞尔·里斯

中国目前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然而巨大成绩的背后是来自海内外的各种疑惑。这种疑惑有关于中国汽车企业雄心勃勃的海外拓展计划的,有关于中国汽车发展的路径选择的,还有关于中国汽车业是否会受制于资源和环境压力而陡然生变的。

解决汽车业问题:中国有优势

“中国依然可以继续维持汽车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利用它来推动经济发展。”英国著名汽车行业专家盖瑞尔·里斯近日对媒体谈及上述疑惑时如此说道。

里斯曾任英国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协会产业经济学委员会主席,以及卡迪夫大学商学院汽车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他表示,他对中国汽车业有信心的理由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购买海外原油的外汇资金,并令中国稳居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中国可以通过调整交通政策,如增加公共交通的比例,增加清洁、混合能源的使用等方式,应对环境污染的压力。”他进一步解释道,即便是日本和德国已经实行了严厉的环保政策,汽车产业依然是它们的经济支柱之一。

“因此,一个持续增长的汽车产业与一套切实可行的环保系统,是能够融洽共处的。”里斯说。

显而易见,汽车数量的激增使得中国必须提供更多的公路、停车场,这对城市中可使用的土地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全世界的几个汽车消费大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土地国有制的国家。”里斯认为,这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会让中国在应对汽车社会的问题中“有特别的优势”。

“中国可以更迅速、有效地建设公路、铁路,来消除严重的交通拥堵。”里斯说,在政府的主导下,城市空间能够更方便地再调整、再规划,使其有利于汽车社会的发展,并提高汽车保有量,人车空间的分离也更容易被执行。

“这种体制可以避免中国像日本那样,只能通过限制汽车数量来应付严重的交通拥堵。”

新能源车:赶超欧美的机遇

针对中国汽车业“大而不强”的现状,里斯建议:“在2025年前,中国的汽车厂家应当通过竞争变得更加集中,并拥有国际范围的运营体系。”

他指出,目前中国国内汽车厂家的数量显得过多,这类似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及欧洲汽车市场,最终会走向行业“洗牌”,“因为这种分散的局面不利于形成汽车生产上的规模优势和可持续发展。”

数据表明,印度的三家汽车巨头贡献了全国77%的产量,而中国位列前三名的车商只生产了中国25%的汽车。按照规模经济的要求,一家车商只有产量达到每年300万辆后,才能获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

为什么是2025年呢?里斯解释,他预计2025年将是世界新能源汽车取得突破的“分水岭”。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赶超欧美同行的重要机遇。


里斯说,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人类正在寻找排放更少的能源来驱动汽车。但前提是,这种新能源务必要满足消费者对汽车使用品质的要求,好到足以代替现有的汽、柴油。

然而,他指出:“目前情况并不理想。”举例而言,现在各种电力驱动的汽车的用户体验并不如意,价格又太高。此外,这些电动汽车必须要有充足的电源补给体系,而这些电力也必须是利用清洁能源生产的。最近印度罕见的大面积停电就提醒我们,要提供支持大量充电汽车的电力系统并不容易,更不用说发电站产生的排放可能远远超过使用电动车减少的排放了。

 


“所以,我想大约在2025年之后,适合大规模使用的电动力汽车才能够出现。目前,汽油、柴油型汽车改善排放的努力仍有空间,如提高燃油经济性、改进发动机,以及减轻车体重量等。估计到2018年后,混合动力型汽车才可能有竞争力。”

“总而言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底线’是,它不能仅仅在工程和技术上行得通,而是必须在经济性上有吸引力。”里斯说。

国际化运营:不可急于求成

谈及中国汽车业的国际化前景,里斯表示,中国车商要开拓海外市场,“就务必要做得和他们的外国同行一样好才行”。因为海外市场消费者面临的是全球性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比国内消费者要多得多,所以你务必要给他们一个足够强大的理由来选择中国品牌的汽车。

“我的建议是,中国车商必须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强的竞争力。一方面,它们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大的生产规模,这样才能不断推出新的车型并维持可持续运转。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企业一定要等到它的产品品质足够好之后再卖向国际市场,否则就一定会树立一个糟糕的整体形象,令消费者扭头就走。”

里斯认为,根据目前中国汽车的现状,中国汽车企业应当先出口合资企业出产的汽车,因为这样的产品融合了外资车商的设计优势和中国的成本优势,从而利于建立比较好的品牌印象。

下一步,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向海外销售其自己品牌的汽车,首先是卖往发展中国家,然后是发达国家。但无论什么市场,企业都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找到有实力的销售商,建立良好的售后和维修网络,以及注意在二手车市场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实现这些步骤,中国汽车企业要花上很长时间,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我想,在理想的情况下,到2025年,中国车商的国际化运营才可能初步实现。”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