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 > 轮胎百科 > 正文

中国第一条汽车轮胎

1934年10月,中国第一条汽车轮胎,终于在上海大中华橡胶厂试制成功,1935年正式批量生产。

中国的第一条轮胎,诞生于今天的双钱轮胎公司,其当时的名字为大中华橡胶厂。

1928年,大中华橡胶厂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胶鞋,此外,还兼产热水袋、雨衣布、球胆、手套、皮鞋底等。

到1933年,该厂已发展成4个制造厂、3个原料厂、1个机修厂。胶鞋平均日产量19000双,职工2620人,成为全国橡胶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家工厂的创办人雄心勃勃,准备制造生产轮胎。

双钱轮胎

1930-1933年,中国每年平均进口汽车4300多辆,轮胎也全从外国进口。

对此,大中华橡胶厂的创始人之一薛福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对中国轮胎完全依赖进口的状况十分担忧。

他曾在写给时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部长何应钦的信里说:“太平洋一旦发生变化,势必断绝(轮胎)供应。届时没有国货之代,则我国公私所有之5万余辆汽车顿成废物……影响国防交通甚巨。”

“本公司有鉴于此,不得不抱牺牲宗旨,积极以谋设备之完善,以虑万一,为国家效力,为民族争光。”

为积累轮胎生产经验,大中华橡胶厂决定先从生产力车胎入手。

在这之前,国内曾有生产力车胎的历史,但产品一问世,均被国外产品挤垮而倒闭,此后再也无人问津。

1932年,大中华橡胶厂投资20万元筹建厂房,买下一家倒闭的日本力车胎企业,并添置一部分新设备,聘请日本友人等做技术指导,最终成功生产出“双钱”牌力车胎。

大中华橡胶厂

为了心中的轮胎梦,薛福基亲赴日本,寻求橡胶行业朋友的帮助,同时派人专门到日本学习轮胎制造技术。

日本严禁轮胎制造技术外传,但在加藤等人的帮助下,他们解决了设备设计、制造及试产等一系列问题,终于历经艰辛,试制成功30×5和32×6两种规格名为“钻石牌”的轮胎,日产3-5只,并在日本进行试销。

然而,该厂人员冒充日本人跟班学习轮胎制造技术的消息不幸外泄。

1934年3月20日,日本媒体指责称,试制“钻石牌”轮胎,是在向中国输出轮胎制造技术。

这一消息引起日本产业界的注意,当地警察署为此展开调查。

薛福基闻讯后再赴日本,随行的有技师长、机械工程师、高级钳工、翻译等。

他们将制造设备全部拆运装回上海,两位日籍技术指导也一同到了上海。

轮胎生产不仅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当时,“双钱牌”力车胎一问世,便受到英国邓禄普等公司的排挤、倾轧。

为了反击,大中华橡胶厂不惜低价甚至亏本出售轮胎。

面对力车胎的艰难处境,稳健保守的大股东不仅不赞成试制生产轮胎,还抽走了40万元资金。

但薛福基坚信,汽车轮胎是橡胶制品中唯一永久性的事业,大有发展前途,坚决主张上马。

为了保证轮胎试制成功,薛福基一是提请董事会批拨专款作为小批量试制的经费,二是变卖了自己老家的田产,把华安坊(董事们的房产)抵押借得10万元作流动资金,全厂职工停薪3个月,只发生活费,最终筹得了试制的经费。

薛福基又出重金,聘请5名帮助试制“钻石牌”轮胎的日籍熟练工人到沪指导。

1934年10月,中国第一条汽车轮胎,终于在上海大中华橡胶厂试制成功,1935年正式批量生产。

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轮胎工业。

1990年6月19日,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两个轮胎厂——大中华橡胶厂和正泰橡胶厂合并,组建为上海轮胎橡胶(集团)公司,以后又演变为双钱轮胎。

(本文为轮胎世界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

文章来源:轮胎世界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作品,版权均属轮胎世界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轮胎世界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有关版权事宜请联系:13071111139 邮箱:fenglh@tireworld.com.cn

返回顶部